中国古代建筑防水知识大全 中国建筑的防水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,成为灿烂的华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祖先在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建筑防水经验,比如“多道设防,刚柔并济”、“以排为主,以防为辅”等等建筑防水设计理念,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们所采用。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,也是我们今天要认真汲取和发扬光大的历史精华。 【瓷铜铁锡 制瓦防水】 石器时期的茅草屋顶不能杜绝渗漏,更不能小坡大跨度,必须创造新的防水材料。瓦的诞生使屋面发生巨大的变革,建筑跨入新时代。但是,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,洇湿严重,于是加强对瓦质的研究。使其擀密如石,敲击如磬,吸水率降到3%,优于现代的瓷器。与此同时在瓦上余釉烧结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。还研制铜瓦、铁瓦。以瓦作屋面防水,17世纪欧洲才有。瓦是构造防水,瓦瓦搭接是有缝的,总有搭接不当的地方,雨水易渗入。为此创制全封闭的卷材——铅锡背,如果说沥青油毡于18世纪末诞生,我国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属卷材。全封闭卷材的出现为构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条件,是防水技术的革命,也为平屋顶延生。 【以排为主 做坡设沟】 房屋渗漏,水